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四次抗命换来封神一战,粟裕这一仗,打得刘帅服气,打得林帅佩服

2022-06-25|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方面在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互相配合下打了很多胜仗,歼灭了华中内线的国民党军队一......
8717电影网免费看大片 https://www.8717.xyz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方面在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互相配合下打了很多胜仗,歼灭了华中内线的国民党军队一路挺进大别山,国内局势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解放军获得了阶段性胜利,成功实现了华东战区内线转外线,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1947年为了实现毛主席“逐鹿中原”的想法,中共中央作出向豫皖苏边区挺进的决策。就在这个国共共同开始争夺中原的关键时刻,接到中央先行率兵过江决策的粟裕非但迟不从命,甚至四次向中共中央提出完全相左的建议。

我们都知道,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是个有名的军事奇才,虽然他不是从正统的黄埔军校科班出身但他却能在实战中把战斗指挥精确到每一分钟每一个人,是中华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按理说粟裕作为一个有多年作战经验的老将应该清楚抗命不尊、固守己见有什么后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让他冒着可能会被降职甚至更严重的风险,四次抗命坚持想法暂不过江呢?毛主席面对爱将的多次“斗胆直陈”又是什么反应和决策呢?这些事情又与随后而来的粟裕封神之战豫东战役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到1948年一探究竟。

1947年年底,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在河南临颍一带休整,这一段时间经历了多场恶战,终于有时间能停下来思考队伍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但这个时候粟裕并不知道在中共中央“逐鹿中原”的决策中,是要他带领华野兵团三个纵队率先渡江并在江南对国民党发起进攻。在这种双方互不知情的情况下,粟裕对华野兵团制定了和中共中央的决策完全相左的计划。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共军委发送了电报具体描述了华野兵团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和兄弟兵团配合,在长江以北更大范围地歼灭敌人机动部队扩大战果,并第一次提出建立全国统一部队的思想,这就是著名的“子养电”。毛主席收到粟裕的电报后非常重视,逐字逐句标注了粟裕的作战计划后发送给了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并附有“再送毛”三个字。

几天后,收到的回复电报的粟裕大吃一惊,中央军委在电报中清楚地表示由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挺进江南,在长江以南开辟新的战区。粟裕明白中央军委的考量不是没有道理,站在全局角度考虑,人民解放军在华东和中原地区已经获得了一定优势,如果能有一支队伍向江南进攻,让国民党不得不调动北部战队向江南支援,势必会对国民党的整体布局造成一定影响。再者,解放军整体刚经历了多场连续作战,若能迫使国民党北队南援,大别山战场的压力也将减少。对于中央的考虑粟裕不是没有想过,用一支主力军进攻江南固然能调动国民军部分部队,但是国民党四大主力军队是否能像中央预测的调往江南呢?若国民党不调动主力军队支援江南,那么粟裕率兵先行渡江就毫无意义。粟裕思考想将战场向江南转移,一定要分兵渡江吗,能否找到一个更好的途径呢?

根据当时局势,粟裕觉得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条件更有利,对全国战局产生的影响也更大。虽然国民党在此地区集结重兵,但中原地区有三条铁路和很多城市都需要重兵把守,相对的机动兵力就少了。再者,黄淮地区背靠晋冀鲁豫老解放区,解放军的后援也能得到有力保证。思考成熟后,1月31日粟裕电报回复了中央,这次的电报内容粟裕花了一点小心思。电报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向中共军委汇报了华野军团目前的具体状况,第二段是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指定的具体行动步骤,但是在第三段重申了他在“子养电”中的想法,提议在江北打大的歼灭战。收到电报后,毛主席并没有因为粟裕再次相左的提议生气,反而让原定于2月1日就返回战场的陈毅留下一起研究战局商讨粟裕的建议。最后虽没有更改决策,但还是采取了粟裕关于渡江的部分建议,最后决定将渡江时间向后推到5月15日之后。

接到命令的粟裕一边做好渡江准备,一边思考渡江之后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战场向江南转移,势必会分散兵力拉长战线,军队跨越好几个省,有几千里甚至上万里行程,后援和粮食的补充就有了大问题;另外,蒋介石真的没有按照设想调兵南援的话,遭受损失的就成了华野兵团。“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粟裕说,一位高级的军事指挥家不仅要熟悉战场,懂得怎么指挥,也要懂得一些战略问题。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要懂得什么时候必须严守军令,什么时候随战场变动。考虑到分兵渡江弊端太多,粟裕第三次拟电报建议“暂不渡江”。返回战场的陈毅劝说他“粟裕,这是毛主席的决策,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但是内心坚定的粟裕没有听从,还是将电报发了出去。

4月18日,距离决定的渡江时间不到一个月了,粟裕第四次发电报,在电报中写自己“大胆直言”,还是不同意渡江。毛主席致电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任弼时提议尽快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关于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关于爱将三番四次提出相左意见,毛主席非但没有为部下“抗命”生气,反而一次比一次重视,展现了不俗的统帅精神。会议结束后,军委立马给粟裕发了电报,要他和陈毅火速赶往中共工委参加会议。4月25日黄昏,陈毅粟裕两人从河南出发,马不停蹄昼夜兼程,终于在29日夜里到达西柏坡。30日一大早,和周恩来等人一同乘车前往城南庄。在车上所有人都没有讲话,大家都不知道毛主席对粟裕几番“抗命”持什么态度。到了城南庄,毛主席亲自出门迎接粟裕,与他又是握手又是拥抱,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随后,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正式召开,在会上粟裕着重介绍了华野兵团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作战方案。粟裕用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说服了在场的所有人。五大书记当即决定,在既往战略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同意粟裕“暂不渡江,留在黄淮地区歼敌”的方案。这次会议上粟裕的发言相当于在毛主席面前立下军令状。于是5月5日,毛主席在给挺进大别山的刘伯承、邓小平大军电报中就给粟裕立下了在黄淮歼敌的目标: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粟裕的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消灭敌人五军等部五六个旅至十一二个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的任务。我们再来看一看粟裕即将在中原遇到的战局。

“得中原者得天下”深谙这一道理的毛主席和蒋介石不约而同把目标重心都放在了中原地区,蒋介石把能调动的重兵悍将都放到了中原,机动兵团和地方守备共25个满编师,还有部分队伍人数超编好几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国军的4个主力兵团都在其中,包括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张轸兵团、孙元良兵团和黄百韬的25师,除了“飞将军”孙元良,其余四个都是有名的狠角色。蒋介石可谓是费尽心思在中原地区布下天罗地网。而粟裕的任务就是撕破蒋介石布下的这张网。解放军20万人对阵国民党军队25万人,对方海陆空装备齐全士兵手里的武器精良,粟裕必须迎着国民党精心布置的防线出击,而且只能胜不能败。但是思考了整整五个月的粟裕已经有了不止一个方案。23日,粟裕做出在鲁西南歼敌整5军的作战部署,先由2个纵队向淮阳方向转移,吸引邱清泉兵团南下,然后再用5个纵队南渡黄河,力求歼灭鲁西南守敌一部,开辟新战场,吸引邱清泉兵团回转北上。最后在邱清泉兵团北上转移时,由淮阳方向的2个纵队和中野11纵队尾敌北进,协同南渡黄河的各纵队内外夹击该敌于鲁西南地区。

在做出寻歼整5军作战部署的同时,粟裕心中也设想好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备用方案,并且更侧重于先打当时的省会开封的方案。开封城孤立一方,援军都在一百公里以外;城内虽有3万余人守城,但只有一个重建的正规旅有战斗力。相对于全歼整5军,攻克开封的胜算更大。5月24日,华野3、8纵队向淮阳方向挺进,邱清泉兵团被吸引南下。30日,黄河以北解放军各纵队南渡黄河,蒋介石急令邱清泉主力和整75师北返迎击。这时解放军第3、8纵队距开封只有1日行程。当时的战场情况表明,全歼整5军的条件尚未具备,而“攻克开封后歼援敌”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粟裕当即改变在鲁西南作战的计划,转向豫东战场。由于对这一方案早有准备,粟裕当即就向军委上报,军委复电“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随即在国民党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迅速攻克开封。

攻克开封之后,粟裕主张以开封为饵诱敌深入,一举消灭国民党援军,遭到了刘伯承的反对,直言粟裕“胃口太大”。要知道开封作为省会,蒋介石看得有多重要,开封失守之后坐着飞机就过来了,一定会派军想尽办法再从解放军手里夺回来,到时候解放军能不能顶住攻势可不好说。刘伯承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竟然又同意了粟裕的主张,让他放手一搏。不过这个时候援军黄百韬军团已经兵临城下,刘伯承没有了拒绝的机会。7月6日,粟裕在完成战役预期目标之后,撤出战场。战役共歼敌9万余人,在战役第一阶段全歼开封守军;第二阶段歼灭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51师,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和师长沈澄年;第三阶段给予黄百韬兵团以打击后成功撤退大获全胜。豫东战役彻底改变了整个中原的战略形势,毫不夸张地说粟裕以一己之力,逆转了整个中原。并为不久之后的济南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粟裕自己曾说豫东战役是他经历过“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经此一战刘伯承元帅评价“豫东战役这样的硬战、恶战、险战,我是不敢下决心打的”同时称赞粟裕是“中国战略家”。攻敌不备,攻敌必救,调敌来援,引敌入瓮,全歼援军。看似短短几个字里,凝聚了粟裕将军过人的勇气和至高的军事才能。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新晨报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新晨报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