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第三方支付通道 利刃/TONE 从"欧洲航天员学中文"到"中国未来空间站加设中意(意大利)合作舱",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航天技术,尤其是轨道科学研究领域向中国靠拢,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但就在意大利科研项目和中国空间站一齐升空之前,意大利已经表露出"等不及"的架势:就在近日,意大利空军已经和美国商业航天企业"维珍银河"签署了商业运载合同,并将在2021年前使用"维珍银河"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进行失重研究。 图为维珍银河公司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该机只活动在亚轨道区域。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寻常人"圆太空梦"最廉价的选择,维珍银河公司的亚轨道航天飞机在成本上拥有现阶段"一骑绝尘"般的优势。就拿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来说,它的飞行高度已经突破美国对于大气层的定义(80千米),未来更将达到101千米,突破国际社会公认的,代表大气层和太空分界的"卡门线",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飞机"。 而在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的"机票票价"不过每人25万美元…… 图为"白骑士"载机携带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中)。 相比之下,从俄罗斯"联盟"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的"票价"就高达至少7000万美元/每人,这还不包括到达国际空间站后的运行费用……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单纯为了过把太空失重瘾,或是进行某些时间需求低的科研项目,维珍银河公司的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确实是便宜划算的首选。 同样的,意大利空军本次在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进行的科研项目也并不如何高大上,只不过是要观察生物燃料在微重力下的变化和性质,为未来意大利空军的"燃料环保化"打下基础罢了,确实用不着"大动干戈"。 图为意大利设计建造的国际空间站舱段外景。 事实上,自商业航天这一概念逐渐转变成各类新概念航天器开始,传统意义上的空间站、返回式卫星就已经有点"英雄迟暮"的意思:科研机构、院校乃至于军队研发部门的小型空间实验和应用不必再削尖脑壳搭上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和载人飞船这些"快车",而是用单纯的微小卫星,甚至是用亚轨道航天飞机就能达成目的。 图为搭乘猎鹰九号运载火箭"撒土豆"的微小卫星,它们多半来自科研机构和院校。 但和门槛放低相对应的是,商业航天企业逐渐从传统航天企业手中夺得了主导权——意大利没有把空军的生物燃料研究项目交给国际空间站、欧洲空间局抑或是中意合作空间站,而是用"短平快"的亚轨道航天飞机解决问题,这一现象就是明证。 而在不远的未来,这样的事例还将继续增多:没有人能抵抗得住物美价廉的诱惑……而如果英国、法国和日本之类"二线航天国家"不能迅速跟进,它们也终将被世界航天市场淘汰。 图为可能具备登月能力的重型猎鹰火箭改进型想象图。 当然,作为维珍银河公司拿下的第一桩"军用业务",意大利空军的选择对中国航天而言亦有着现实上的警醒意义:平心而论,Unity号亚轨道航天飞机在技术上不甚激进,远不如已经现身的高超音速武器复杂,其部件更是大量取自通用航空领域的现成品,但这也就造就了它的低成本优势,并最终使得它夺得了意大利空军的青睐——换句话说,作为未来中国航天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中国空间站不仅要加快进度,更要具备和商业航天发射工具可匹敌的"短平快"成本优势,如此才能保证竞争力。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