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当好海外资金“管家”不容易

2022-03-01|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海外资金挑选国内量化私募要求高,会花费6个月到1年时间,做投资、运营等多方面尽调。近年来,外资持续涌入......
玻璃钢风管厂家

  海外资金挑选国内量化私募要求高,会花费6个月到1年时间,做投资、运营等多方面尽调。

  近年来,外资持续涌入配置A股市场成趋势,国内量化私募基金凭借本土优势,争当海外资金的“管家”。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到,海外资金挑选国内量化私募要求高,会花费6个月到1年时间,做投资、运营等多方面尽调。他们更看重公司治理结构、投研体系、合规风控等,一旦出手投资,持有时间比较长,不会因为短期波动赎回。

  外资挑选量化管理人

  尽调流程长

  海外资金在筛选量化私募管理人时比较严格。某百亿量化私募表示,外资更看重量化公司治理结构、投研体系、风控流程以及合规性,“相比国内而言,海外资金相对成熟,对投资收益要求比较低,持有周期较长,能够经受住市场波动,但对风控要求极其严格,他们更注重管理人的投资决策流程、风控运营流程,要求管理人进行规范化运作,避免合规风险。”

  申毅投资董事长申毅告诉记者,外资标准和要求很多,他们要做很多尽调,包括策略、合规、IT等方面的尽调,还有中后台的流程尽调、风控尽调、公司主要人员的背景调查,对公司的财务做估计,所以,大型机构选私募的尽调流程一般要6个月到一年。“外资的尽调范围非常广泛,他们做一次尽调至少花几百万,所以他们对选择合作伙伴比较谨慎。有些全球性机构会雇一个团队来做详细尽调。通过尽调,他们会对我们的法务和IT建设提出建议,包括合同等。但是他们对投资策略的具体情况比起国内机构过问得少,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商业机密,不会去问,只会对策略大的框架、逻辑和方向提出一些意见。”

  上海一大型量化机构称,外资有两轮尽调,包括公司经营方面的尽调和产品尽调,一般两个周期加一起是1年左右。“产品尽调,对于量化机构而言,主要是看投研体系,和境外量化机构投研体系一致的更受青睐。如指增产品,外资对于风格暴露和偏移是非常敏感和不喜欢的,宁愿收益降低,也要控制住风险。公司经营方面的尽调会对合规、风控和治理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甚至包括核心人员薪资是否递延发放等。”

  东英资管副总裁吴珊坦言,硬指标与软指标同样重要。硬指标是业绩表现以及超额收益的可复制性,软指标是团队、策略、运营流程体系的成熟度,以及对风控和合规的重视情况。“一般来说,海外资金会希望管理人在海外至少有2年的业绩记录。它的投资尽调、运营风控尽调是分开的,如果私募运营风控很弱的话,可能也接不了海外的钱。”

  朝阳永续基金研究院研究总监、向日葵投资FOF研究总监尹田园表示,外资的标准框架跟国内差不多,但整体上更严格,更重视公司治理,对产品业绩考核周期更长,对业绩稳定性要求更高,风控更严。

  恒天国际表示,首先,海外资金更重视量化团队的策略研发和迭代能力,相对弱化产品业绩的权重;其次,海外资金更重视中国的Beta收益,不太会进行对于基金净值层面的强制止盈、止损等。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曾衡伟说,海外资金投资理念较为成熟,注重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对风险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基于海外资金的风险偏好考虑,我们认为,长期业绩稳健、回撤控制好、风险收益比高、投研团队背景雄厚的私募管理人,更容易获得海外资金的青睐。”

  雷根基金表示,外资关注投资风险及收益、投资的背后逻辑、策略的持续性、周期可以很长,达到3~5年,追求稳健是第一位的。

  外资增配A股市场

  是长期趋势

  从外资配置A股的情况看,尹田园表示,今年投资意愿上并未出现大幅提升,一方面因为有美国收缩流动性预期,另一方面对国内行业政策的把控能力相对不足。但长期来看,随着对中国市场投资时间的增加,认知有望逐步加深,此外,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大,外资投资比例上升趋势不变。

  吴珊表示,外资配置A股或大中华市场的占比一般在5%左右,增配的趋势在增强,通常增配的情况也伴随着对市场的了解,宏观环境驱使,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的转变等。

  恒天国际表示,从中长期看,一个合理、分散的全球资产配置组合都无法绕开对中国和美国的投资。“总体上,海外量化投资组合仍旧低配中国,外资长期看好中国量化策略的发展,因此,一旦买入,持有期较长,有回撤也不会轻易赎回。”

  前述百亿量化私募称,中国资本市场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新兴市场的代表。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和金融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大,全世界投资的目光都在关注中国、投资中国,通过沪深港通、QFII、分支机构等多种渠道布局中国,海外资金投资A股的意愿十分强烈。“近年来,外资资管巨头积极在中国设立独资或合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公募、私募等,与国内金融机构一同角逐中国财富管理的蓝海。”

  雷根基金认为,未来的投资机遇在A股,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中国未来发展站在全球的头部地位;从行业来看,更多新经济公司选择在A股、港股同步上市,高端制造的科创板将诞生一批千亿市值企业。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新晨报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新晨报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