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周总理临终留下3个遗愿,邓公:一个也不答应,毛主席:答应第3个

2022-02-07|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周总理因病逝世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去世。他一生节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形的财产,临终前只说出了大家......
白癜风丸

周总理因病逝世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去世。

他一生节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形的财产,临终前只说出了大家三个遗愿,叮嘱身边人一定要为他实现。

与周总理有着深厚友谊的邓公听说了消息,悲伤得不能自已。但当他知道了周总理的3个临终遗愿时,一个也不想答应。

后来还是得知消息的毛主席出面,答应了周总理的第3个遗愿。

那么,周总理的临终遗愿都有什么?

为什么邓公不肯答应呢?

法国相识

周总理与邓公之间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厚友谊。早在1920年的10月19日,赶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邓公只有16岁,却心怀着“工业救国”的伟大志向,希望自己能在法国学习期间,多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报效国家。

只是让年轻的邓公没想到的是,就算他平时一直都有在学习上课的间隙里打工赚钱,却依然没有办法按时缴纳学费,他的经济状况很快就陷入了绝境当中。邓公不愿就此放弃,更加拼命地打工赚钱,这期间他当过餐馆清洁工,也做过流水线上的轧钢工,还在码头上做了一段时间的搬卸工。

青年时代的邓公

邓公吃尽了苦头,但经济依然没有起色。饶使他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动力,也不免在此时此刻感到迷茫,不知道“工业救国”的志向是否还能实现,更不清楚自己的坚持能不能开花结果。

当时周总理也在法国勤工俭学。他与邓公有些不同,之所以来到法国,一个原因是周总理因为参与和领导学校附近的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另一个原因是他想在法国继续为救亡图存的革命事业奔走。周总理来到法国的时间比邓公晚一个月,不过比邓公更早接触到了当地的共产主义事业,在1922年6月与赵世炎等人组织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在其中担任起了宣传的工作。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对生活感到迷茫的邓公认识了周总理,得到了周总理的鼓励和支持,还在周总理的引荐下加入了青年团旅欧支部。当时邓公只有18岁,是所有成员里年纪最小的那一个,包括周总理在内的成员都把他当作弟弟来看待。

那时邓公的工作主要是辅助周总理,帮他一起创办《少年》《赤光》等期刊,期间两人有大半年的时间整日朝夕相处,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都是年轻人,而且志趣相投,再艰苦的环境也没打击到他们极高的革命热情。那些年与周总理等人在法国共同度过的日子,直到几十年后,仍然让邓公十分怀念。

青年时代的周总理

在那段日子里,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们迫于生计,四处想法子赚钱,最后不知谁灵光一闪,提出要卖点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比如说中国豆腐。这个提议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于是在周总理和邓公等人的努力下,一家专门制作和贩卖豆腐的店铺在法国街头红红火火地开了起来。

他们还将这家店铺取名为“中华豆腐坊”,店里生意很不错,赚了不少钱,也帮助赴法留学生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当时不少华人听说了他们的创举后,纷纷跑来捧场。还有朋友见他们生意做得好,开玩笑说:“恩来,说不定你就能靠着卖豆腐成为华人首富。”

不过很可惜,法国街头的“中华豆腐坊”没有永远的开办下去,中国少了一位靠卖豆腐起家的首富,却获得了一位人人敬爱的好总理。

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周总理在1924年的9月份率先回国,在广东黄埔军校担任了政治部主任一职,而邓公则选择继续留学深造。这次,邓公离开了法国,去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直到1927年的春天,因为国内党组织的需要而回国参加革命,并在年底被派遣到上海,再次与周总理组成搭档,一起工作。

在广东黄埔军校时期的周总理

此时,邓公已经成家。他与妻子张锡媛结婚时,正处在敌人对党组织成员的疯狂搜捕期间,但他们还是悄悄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周总理带着邓颖超等同志一起出席见证。婚后,邓公一家就住在周总理家的楼下,两家人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朝夕相处,相互关照,彼此间感情很好。

后来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了,两家人不再住在一起了,但是彼此之间依旧经常往来,有时还会一起郊游野餐。有一次周总理到邓公家中做客,见他们家门口没有警卫员,很不放心,不久之后就专门在邓公家门口安排了一个哨岗。

周总理在上海

邓公的儿子邓朴方说,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只要与父亲聊起周总理,父亲整个人都显得十分有精神,脸上全是遮掩不住的尊敬之情。邓朴方本人也十分怀念周总理,经常回忆小时候那段与周总理相处的日子。

他说他跟几个弟弟妹妹去周总理家做客,总是称呼邓颖超为“邓妈妈”,有几次他们跟着周总理一起去看人踢足球,周总理跟他们闲聊时问邓朴方家里谁管家,邓朴方回答说是妹妹邓楠管钱。于是周总理便笑着打趣邓楠:“你的官儿跟我一样大,我们都是总理。”

力挺邓公

邓公整个生命中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而无论哪一次,周总理都坚定地站在他身后。从1952年起,邓公被调到北京担任副总理一职,因此再次得到了辅助周总理工作的机会。有时周总理需要出国外交,临行前就会让邓公成为代总理,把自己在国内的工作完全交给他。

邓公没有辜负周总理的信任,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作为周总理的副手,妥善完成了所有交代下来的任务,两人之间不仅相互信任,还培养出了十足的默契。周总理非常看好邓公的潜力。

后来邓公陷入人生的最低谷期,被下放到江西时,周总理特意给江西省的相关单位打去电话,告诉他们邓公已经年过半百,身体不太好,叮嘱他们在南昌为邓公一家准备一处住所,最好有个能散步的小院子。

邓公有能力、有作为,毛主席也看在眼里,还曾评价邓公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是一把好手,决定再次重用邓公。周总理知道后,亲自批示文件,为邓公恢复了工资待遇,想办法恢复了邓公之前副总理的工作。

邓公是在1973年的2月份从江西返回北京的,而周总理早在一年前就在体检时查出患上了膀胱癌,刚开始病症并不严重,周总理在医生的调理下病情有过一阵缓解。而为了彻底根治,医生们的建议是让周总理好好静养一段时间,但作为“工作狂”的周总理哪里闲得住,生病之后还一直坚持工作。就在邓公准备返回北京的那个月,周总理突然病情复发,就算有了医生的诊治和调理,他的病情还是一再恶化。

周总理可能也是察觉到了自己可能时日无多,迫切地想要寻找一个能替自己担下重任的同志。他所选中的人就是邓公,毕竟邓公从十几岁的年轻人一路变得成熟沉稳、工作能力出众,周总理几乎见证了这一整个过程,他与毛主席一样,坚信邓公一定能担此重任。

病情恶化

为了支持邓公,周总理在病情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始终不肯听从医生的劝说先去动手术。因为他担心手术结束后,他恢复较慢,还影响工作进度,也担心手术会有一定风险,因此希望先为邓公的复出铺好道路。

在1973年的2月份,周总理带病出席一次政治局会议,当众提出了恢复邓公副总理职务的想法。会议上,经过大家的商讨,最终周总理的这项提议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但周总理并没有就此放心下来,从2月底一直坚持到3月初,等到中央正式下达文件,恢复邓公的副总理职务后,这才答应去医院里接受治疗。

邓公复出后,果然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在他的治理下,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不仅如此还有了复苏的迹象。但邓公工作期间并不安心,他知道周总理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一度出现严重的便血症状。

而就算有了可靠的邓公代理工作,周总理仍然无法安安心心接受治疗,在邓公复出后第一次接待外宾时,周总理刚做完治疗便赶来参加这场重要宴会,有人想给邓公下绊子,周总理也都帮着邓公挺过去。毛主席也十分看好邓公,在周总理养病期间全力支持邓公接替周总理的工作。

此时周总理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因为长期服用药物,就算有医生和护工们的用心调理,他的身体还是一点一点地垮了下去,整个人瘦骨嶙峋,甚至一度到了60斤重的地步,原本英俊儒雅的外表也被病情折磨得十分憔悴。在他住院期间,邓公只要有时间就会赶去医院探望周总理,大事小事都会说给周总理听,好让他能继续安心留在医院里养病。

在1975年,周总理体内的癌细胞不断转移扩散,几乎没有了治愈的希望。一次在动手术前,周总理特意将邓公找到身边来,用微弱的声音告诉邓公:“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得到这样一句称赞,邓公忍不住泪流满面,几乎无法作答。

3个遗愿

大大小小的手术做了十几次,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周总理。1976年1月8日,饱受病痛折磨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留下了3个遗愿。

一是希望在他死后不要为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二是不要举行追悼会;

三则是不要保留骨灰。

邓公从邓颖超那里听到了周总理的这3个遗愿,瞬间泪如雨下,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不能答应,相信人民也不会答应的。”

但邓颖超考虑之后,还是决定完成爱人生前最后的愿望,就算是骨灰她也准备含泪放弃了。她与邓公商量了一番,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决定。因为身体不好而静养的毛主席得知了周总理的死讯,也十分难受。他也听说周总理的3个遗愿,最终经过考虑,毛主席决定告别仪式和追悼会都要办,不然没法向人民交代,但第3个遗愿可以遵守。邓颖超与邓公表示了赞同。

之后邓公作为周总理追悼会的主持人,站在毛主席送来的花圈旁边,含泪哽咽着致了悼词,依依不舍地送周总理。他说:“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荣战斗的一生,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当天晚上,执行撒骨灰任务的同志带着骨灰盒坐上飞机,按照周总理遗愿,将骨灰分别撒向了北京、密云水库、天津海河,以及黄河入海口。从此以后,周总理永远依偎在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与中国山河相伴、共眠,见证中国一步步走向辉煌。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新晨报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新晨报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