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1947年一农民给解放军带路,问及家人:我哥哥参军18年,叫陈锡联

2022-02-05|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1947年8月,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阶段,刘邓大军响应党中央领导层的部署,决定挥师千里跃进大别山......
苏铭卡盟 http://www.smquka.com

1947年8月,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阶段,刘邓大军响应党中央领导层的部署,决定挥师千里跃进大别山。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战士奉命支援,途径湖北黄安一带时,因不甚熟悉当地线路,便请了一位本地的农民为解放军指路。

这位农民满口答应,可在走了几里地后却道:“我只能带你们到这里了,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我照料,我出来的久了,她会担心的。”

解放军们理解了他的不易,但心里有些好奇,毕竟在那个年代,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里面鲜少只会有一个孩子,便问道:“你家里面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吗?”

这位农民摸了摸后脑勺,回答道:“倒是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去参军了,18年了,也没回过一次家,这次恰好听说红军过来,想出来打听打听哥哥的消息。”

听闻此言,解放军们立刻来了兴趣:“你哥哥参军十八年了?那他叫什么名字?”

这位农民顿时自豪道:“我哥哥的名字叫做陈锡联,报纸上还登过他炸鬼子机场的事儿嘞!你们有听说过他的消息吗?”

此言一出,周边的战士们个个大吃一惊,面面相觑:“陈锡联?这不就是野战军第3纵队的司令员吗?”

经战士们详细询问后,才得知眼前的农民名叫陈锡礼,正是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的弟弟。问清缘由后,战士们不敢耽搁,忙将母子二人送去了第3纵队同亲人团聚。

即使是十八年不见,母子两人依旧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陈锡联的母亲看到儿子后欣慰道:“谱庆长高了,也长胖了。”

看见母亲佝偻的腰背和斑白的头发,这位即使是面对敌人的炮火也不曾退缩一步的硬汉霎时红了眼眶,离家十八载,未曾想过还能有再见到亲人的一天,母子三人顿时抱头痛哭,那段艰难的往事也随之浮出水面。

生活给他以痛,他报之以歌

陈锡联,字廉甫,1915年1月4日出生于湖北黄安高桥镇彭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他的上面,还有两个姐姐。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填饱肚子变成了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而后在陈锡联8岁那年父亲的离世更是给这个困顿无比的家庭给予致命一击。而父亲离世时,母亲正怀有身孕在身。

家里的顶梁柱走了,大姐和二姐就每日跟着祖母上山挖笋,下田捡谷子,可这对家徒四壁的陈家来说,依然是上顿不饱下顿饥。

无奈之下,身怀六甲的母亲为了孩子只得拖着沉重的身子走街串巷,靠别人的施舍度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见多了这世上的人情冷暖后,为了养家糊口,小小年纪的陈锡联决定主动挑起了家里的大梁。可是那么小的年纪,能做些什么呢?

最终,陈锡联找了一件给地主放牛的差事,他兢兢业业,从不偷懒耍滑,可还是经常遭到地主的毒打和辱骂,而那个时候,为了能让家人有口饭吃,小小的他愣是咬牙挺了过来。

只可惜,一味的忍让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厉的鞭打与侮辱谩骂。

母亲不忍看着儿子受苦,又将他送到了江家田的一户姓黄的油漆匠家里做工,可这户人家和之前的地主并没有什么两样,每天都安排陈锡联去做和成年人一样的重活,稍有不顺便对陈锡联非打即骂。

有一次,正在放牛的陈锡联忽感不适,便靠在旁边的树上准备歇一歇,却恰巧被路过的油漆匠的儿子瞧见,看到靠着树木休息的陈锡联,二话不说拿起鞭子对着陈锡联就是一阵毒打,直到陈锡联的身上鞭痕累累,对方才骂骂咧咧的离开。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他忽然想起前不久母亲曾向自己介绍过一位“干爷爷”,说他是一位红军战士。在陈锡联的印象里,红军就是打倒地主为百姓着想的好人,那么,他是不是也可以加入红军?这样,以后这些大地主大财主就不会随意地打骂他了;这样,和他一样的那些贫苦家庭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了。

说干就干,14岁的陈锡联没有犹豫,按照“干爷爷”留下的话前往肖家寺,准备参加红军。

陈锡联想起的那位“干爷爷”,正好是红军第11军31师特务队的队长詹才芳。

顺利见到“干爷爷”后,陈锡联迫不及待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参军的想法,看着陈锡联瘦弱的身子骨,詹才芳无奈道:“加入红军就是要打仗的,一打仗那就是要死人的,你不怕吗?”

陈锡联语气坚定:“我不怕!”

詹才芳只当他是小孩子的血气之言,并未当真,也没有真的打算让陈锡联加入红军,想着大老远的路小孩子一个人回去不安全,就暂时将他留在了身边。

几天后,詹才芳途径黄安时,亲自将陈锡联送到了他的母亲身边。

此时陈锡联才得知,就在他前脚刚离开后,后脚油漆匠就带着人气势汹汹的上门逼迫母亲交出自己,但自己是不告而别,母亲哪里能知道自己的下落,油漆匠逼问无果后,气急败坏地踹了母亲几脚后才大摇大摆的离开。

油漆匠离开后母亲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儿子在外面出了什么意外,直到詹才芳将人带回来时,陈母悬着的一颗心这才落回了肚子。

在听到詹才芳说起儿子离家出走竟是为了参军,陈母大惊失色,当即强烈反对,当了兵就要上战场,上战场就有可能丢了性命,作为一个母亲,她接受不了。

可看着儿子眼中还未熄灭的期冀,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再劝告,她担心儿子再次不告而别,直接找来一根麻绳,一端系在自己的手腕上,另一端系在儿子的脚踝上,晚上睡觉时,只要陈锡联有一丁点儿的动静,陈母就如同惊弓之鸟一样立马起身查看。

可陈锡联内心深处对参加红军的憧憬一直存在,但他没有再向母亲提起过。

1929年4月,当陈锡联得知陡山附近驻扎了一支红军队伍后欣喜若狂,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当天晚上,陈锡联几乎是掰着手指看着外面的天空一寸寸暗下来,好不容易等到深夜母亲和姐姐都熟睡后,他轻手轻脚的解开绑在脚踝上的麻绳,连衣裳鞋袜都来不及穿,直奔红军驻扎的地方而去。

好不容易到达红军驻地后,陈锡联说出自己想要参军的想法,却再次被拒,理由是他只有14岁,让这么小的孩子上战场,红军战士们实在于心不忍。

可陈锡联却丝毫不动摇,在红军部队要转移之时,他就跟在后面,一走就是几十里地,他不言弃的精神终于感动了红军首长,点头答应了陈锡联的请求。

虽然年纪小,可打起仗来陈锡联丝毫不退缩,每次都勇敢的冲在最前面,也因此,他得了一个外号,叫作“小钢炮”。

1930年4月,中共鄂豫边区第五教导队队长徐海东不幸腿部中枪,被就近转移到了彭家村附近的小医院内接受治疗。

寻子心切的陈母听到有红军的消息时,立马前去打听,当她得知小医院的条件并不适合徐海东养伤时,主动提出将徐海东接到自己家休养。

闲聊之时,陈锡联的母亲得知眼前的红军竟然认识自己的儿子,在得到儿子平安无事的消息后,陈母欣喜之情难以言表,也更加用心的照顾起了儿子的战友,为了保证徐海东的营养,陈母还将家里唯一的老母鸡给炖了汤,直到一个月后,徐海东伤势恢复,顺利归队。

在这之后,徐海东特意找到陈锡联以示感谢:“我的这条腿,若不是你母亲,哪还能恢复得这么好?”

彼时,因为在黄安战役中的突出表现,陈锡联已经被升为连长,他想回去看看母亲,可无奈战事吃紧,一直没有机会。

没想到,这一拖,就是十几年。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也就是这一年,国共展开第二次合作,红军也改编为八路军,年仅22岁的陈锡联被任命为129师第385旅769团的团长,在刘伯承的带领下辗转各地,与日寇作斗争。

1937年10月,已经占领了平津的日寇并没有满足,反而气焰越发嚣张,直接朝着山西逼近。

由于山西地理位置的特殊,守住山西便成了重中之重,作为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忻口也是其中一道重要的关卡。在那里,国民党聚集了20万人的兵力以保卫忻口不落入日寇之手,八路军得知消息后,立即同国民党连成统一战线共同抵挡日寇进攻的步伐。

陈锡联所在的第769军团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成为先遣部队,在刘伯承的带领下前往代县以南的苏龙口村一带。

在行军的过程中,陈锡联发现头顶上总是有接二连三的飞机经过,因此他推测这附近大概率会有一个日军的机场。

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陈锡联很快就摸清了日军机场的具体位置,机场里一共24架飞机。

在这之后,陈锡联充分掌握日军飞机起飞降落的规律,发现日军的飞机都是白天出去狂轰乱转,晚上则是全体返回机场待命,且机场守卫薄弱,驻扎在这里的日军数量也只有二百多人。

如果能一举端掉那个机场的话,那么势必能掐断日军与外缘部队的联络,这有利于我军在忻口战役的决胜。

陈锡联当即下令,趁着夜色对其发起突袭。

但是因为突袭惊动了驻守在机场内的日本军队,当警报响起时,陈锡联明白,突袭已经不可能了,剩下的就只有强攻。

面对叫嚣而来的日本军队,陈锡联没有慌张,看着停在机场内的20多架飞机,他忽然灵机一动,大声喊道:“都赶紧把手榴弹往飞机肚子里招呼!”

底下的战士们纷纷响应,两声巨响后,停在不远处的两架飞机当场爆炸,再加之风向的助力,转眼之间就将前两架飞机爆炸燃烧的火焰点燃剩下的22架飞机,阳明堡镇南部机场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士气低落的日本兵也被我军一举歼灭,整个战斗过程不超过一个小时。

八路军突袭日军机场取得胜利的消息在各大报纸上刊登,极大地削弱了日军在忻口的空军实力,鼓舞了我军低迷的士气,陈锡联作为带头人,他的照片也被印在了上面,一时声名远扬。

消息传到了陈锡联所在的村子,陈锡联的母亲看到照片后,一眼就认出了儿子,她激动地擦着眼泪道:“这是我儿谱庆啊!他还活着,还活着!”

也就是这个时候,陈母终于理解了儿子当年为何要不顾一切地去参加红军,还有什么比亲手将日寇赶出国土更为有意义的事儿呢?

想通了的陈母忙请求村里的老秀才代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击退更多的敌人。

这也是陈锡联自参军以来收到的唯一一封家书,每每思念家乡时,他都会打开看看,这是母亲对他深沉的爱,也是对他的殷殷期盼。

1940年2月,日军为分割八路军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加紧抢修白圭到晋城一带的铁路线,准备实行“囚笼政策”。

为了粉碎日军想要对八路军分而化之的阴谋,第129师奉命前往白晋铁路沿线对日军发起攻击,陈锡联所在的第769军团则是负责攻入南关镇,牵制日伪军的大部队。

在此战中,陈锡联率领部队在两万余民兵的配合下,巧妙采取“腹地开花、内外结合”的战法,只用了三日的时间就迅速歼灭南关镇日军,成功粉碎了日军的计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华儿女的团结一致,戮力同心下,胜利的曙光终于降临在神州大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陈锡联心想这下可以回去看看年迈的母亲了。

可世事难料,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集中了足足25个旅的兵力,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陈锡联的回乡计划也因此搁浅,他小心翼翼地收好那封家书,再次踏上了战场。

自古忠孝难两全

和母亲的再次重逢是在1947年的12月,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黄安一带行军,机缘巧合下遇到陈锡联的弟弟,解放军们问清缘由后,这才将陈母接到了第三纵队司令部与儿子团聚。

得知不在自己身边的这些年,儿子也已经娶妻生子,老太太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但母子二人也只寒暄了一个晚上,第二日因为部队的转移又要面临分别。

陈锡联担心母亲的安全问题,想把她接到安全的地方去,岂料母亲拒绝道:“我一个老婆子能有什么危险,前些年你偷偷跑出来参加红军,我那才叫提心吊胆,现在看到我儿成了大英雄,我有什么好怕的?就算有人想要抓我,还有咱们的乡亲们呐!”

陈锡联拗不过母亲,只得应了她。临走时,他将自己的毛毯和被子塞给母亲,又将身上仅有的两块银元递给母亲,母亲却怎么也不肯收,直到陈锡联跪下请求,老太太才收下儿子的一番心意。

与母亲分别后,陈锡联又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最后跟着大部队挺进大西南,立下了赫赫战功。

等到全国解放后,陈锡联接受党中央的调令担任重庆市首任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

直到这个时候,陈锡联才将老家的母亲接过来,想着多年离家未曾侍奉母亲膝下,如今局势稳定,也该尽尽孝道让母亲享享清福了。

但没想到只住了一段时间老太太就要嚷嚷着回老家,理由是习惯了农村的生活,不干活就浑身不自在,在这里还人生地不熟的,想要打发时间连个能唠嗑的人都找不到。

陈锡联无奈,只好又将母亲送了回去,却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

1950年,陈锡联担任解放军炮兵司令一职,经过了20多年的战斗生涯,他深知我国在这方面急需加强,因此,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新中国炮兵部队的建设方面,他从苏联引入精良设备,并安排技术人才前去学习,不断壮大炮兵队伍规模。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陈锡联更是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到前线了解志愿军作战情况。

正是因为陈锡联的不断努力,不过短短三年的时间,截至1953年,中国炮兵人数已发展至30余万人,增加了数千门从苏联引进的优质火炮以及配套装备,这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可就在抗美援朝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正在前线的陈锡联接到家中急信:母亲病重,想要见他最后一面。

慌了神的陈锡联忙向军委请假,得到准许后匆忙赶回家中,可令人遗憾的是,陈锡联终究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据弟弟陈锡礼讲,母亲临了之际一直唤着自己的乳名,想要再见一眼自己,但未能得偿所愿,这也成了陈锡联一生挥之不去的痛楚。

可未等母亲下葬,陈锡联又接到部队的任务,他只得将母亲的后事交给妻子处理,自己又匆匆赶往战场。

那个时候,朝鲜战争已经临近尾声,在停战谈判之时,美韩态度反复,试图夺得主动权争取最大利益。

对于美韩贪得无厌的嚣张气焰,志愿军决定筹备夏季反击战,用实力说话。而陈锡联作为炮兵司令更是职责重大。

朝鲜战争结束后,陈锡联数次想回家乡看看,可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无暇顾及,每每思念家乡,想起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遗憾之时,他总是拿出那封已经泛黄的家书寄托思念。

直到1997年6月,已经82岁高龄的陈锡联受中央委派出席李先念纪念馆开馆仪式,事后才有机会踏上已经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

跪在母亲的坟头,陈锡联再次失声痛哭,回想起之前的苦日子,愧疚之情不由自主涌上心头。

自己作为家中长子,本该担起养家的责任,可因为参加革命,将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那瘦弱的肩膀上,在那个动荡的年岁里,她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如今自己终于回来了,可是这一声声呼唤,母亲却再也听不到了。

晚年时,陈锡联在接受采访时说:“对国家来说,我是个忠臣;可在母亲那里,我实在算不上一个孝子。”

结语

和众多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领导人一样,陈锡联老先生一直秉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美德,从不铺张浪费,还时常告诫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千千万万百姓的鼎力相助,我们是党员,要始终记得党的教诲,多为百姓们想想。”

1999年6月10日23时45分,陈锡联老先生在北京因病抢救无效而溘然长逝,享年85岁。

从陈锡联1929年加入红军起,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将中国炮兵现代化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可正如他所说,他的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可对于母亲,他亏欠良多。

舍小家而为大家,这样的事迹在那个年代绝对不是个例。也正是有这些先烈们勇于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才会有新中国,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他们为此所做的牺牲,值得我们永远去铭记,去学习!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新晨报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新晨报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