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抖音充值中心 “难道你没有想过死吗?” “有的,所以才将你拦下” 刷到一个视频,却让我差点泪崩。 视频是用隐藏摄像机拍摄的社会观察:看到有人试图跳河,路人会怎么做。 拍摄地点在韩国,有一种“人性实验”的意味。 即,跳河是假的,但路人都不知情,他们的反应是真实的。 让我绷不住的,是这个穿粉衣服的女孩。 图源哔哩哔哩@蜂蜜柚子milk 发觉男孩正跨过护栏,她一路飞奔过来抱住他,问,“你在做什么?” 男孩挣开她,说,“没关系,和你没关系”,让她不要管。 女孩松开手,却不离开,盯着男孩的眼睛问:“不是很冷吗?从这里跳下去的话太冷了。 面对关心,男孩情绪逐渐崩溃,把脸埋进手掌,哭了起来。 女孩趁机帮他穿上鞋子(韩国有跳河前脱鞋的传统),又起身拥抱了他。 等男孩情绪平复一些,女孩就拉着他离开桥边,往更安全的地方走去。 男孩唉声叹气,“活着好累,我真是累赘。” 女孩马上抱住他,告诉他,“你不是累赘,是珍贵的人,明明都是珍贵的人。” 男孩又有些无奈地问:“难道你没有想过死吗?” 女孩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 她说:“有的,所以才拦下你。” “因为死过才知道活着有多美好。” 原来,女孩也有过类似的至暗时刻。 想死的时候,她就跟自己说:“因为今天的阳光很耀眼,所以还不能死;因为今天的饭很好吃,所以还不能死。” “从这些微小的理由开始,问问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但,每个人对于痛苦的感知程度是不一样的。女孩觉得可以忍受的程度,对于男孩来说,或许就是每分每秒都很难挨过去的煎熬。 那刚才说的理由,就太过轻飘飘了。 于是女孩又小心翼翼地补充道:“我怕我现在说的话,在你听起来很傲慢,没办法说些随便的话,希望你不要那么痛苦就好了。” 这条视频里,有将近4000条弹幕,都在感叹:女孩好温柔啊。 的确,温柔是女孩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在这温柔的背后,是难能可贵的感同身受。 不是同情,更不是批评,是我也经历过低谷,所以理解,并且尊重你的脆弱。 温柔,其实一直有着被低估的力量。 “你发泄一下也可以, 我们在这里守着你” 上面那个视频,来自一个韩国的社会观察节目,叫《世上的温度》。 一共十四集,每集两三分钟,在街头设置不同场景,试探路人的反应。 像跳河自杀这种,是最极端的情况。其他大都是些平凡的场景,平凡到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 比如第一次面试的打工人,不会系领带,向陌生人求助。 图源哔哩哔哩@神叨字幕组 在韩国,失业率高达4.5%,找工作的压力可想而知,每一次的面试机会都需要全力以赴。 所以年轻人的慌乱和无助是肉眼可见的。 一位头发花白的爷爷,一边帮他打领带,一边鼓励他,“要加油啊,面试。” 一位阿姨想到了自己不久前刚上班的儿子,也安慰他,“不要紧张,肯定会成功的。”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位奶奶,见他大冬天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衬衫,执意要把自己的暖手宝给他。 一边帮他焐手,一边说:“最近年轻人太辛苦了吧。不要失去信心,面试要加油。” 奶奶的一句“辛苦了”,让弹幕集体泪奔。 在职场“内卷化”的今天,吃苦和努力似乎成为理所应当,抱怨辛苦则为人不齿。 你说自己辛苦,可有谁不辛苦呢?所以我们每个人,生存压力再大,也只能自己默默消化。 但其实,哪怕是被看见,也是莫大的安慰啊。 而在另一个场景里,是面试屡屡失败的女孩,压抑了太久,找路人倾诉。 “没有地方让我倾诉,也不敢告诉妈妈我失败了。” 朋友们都找到了工作,慢慢地就不再见面。 因为没有办法发自内心地祝福他们,更别提坦露自己的失败了。 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自我否定:只有我是个loser吗?我是不是太小心眼了?这样失败、丑陋的自己,还有谁能接受? 但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路人,却宽慰她:“不是讨厌朋友,是讨厌不能真心祝贺他们的自己。” 懂得她的痛苦,依然鼓励她:“现在的失败,只是漫长人生中极其短暂的瞬间。虽然很辛苦,但还是试着去战胜它吧。” 知乎上,有人这样评价这个节目:每一集都会看哭。 一方面,是因为陌生人的温柔和善良。 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痛苦,平凡的痛苦。 所以为节目里的人欣慰:那时候遇到了这样好的人,真好。 也为现实中的自己遗憾:那时候要是遇到这样好的人,该有多好。 图源知乎 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崩溃和类似的温柔,都不算少见。 就在5天前,武汉光谷,一位深夜才下班、吃上饭的程序员,因为连续多日加班,跟家人打着电话,突然就崩溃落泪。 图源微博@长江日报 抹完眼泪,继续一口一口往嘴里塞食物。 这一切都被一旁的铁板师傅看在眼里。他默默给小伙子多煎了一根香肠、两个鸡蛋,摆成“100”分的形状。 师傅说:“我曾经这么哄过我儿子,年轻人不容易,所以想鼓励他一下。” 还有去年3月的最后一天,一个杭州小伙儿,大晚上的逆行骑车,被交警拦下询问。 小伙儿说着说着,毫无预兆就把手机砸了,大喊大叫。 “要罚款,我交钱,我认了,身份证也给你,求求你们让我走吧。” 图源微博@1818黄金眼 像疯了一样跑到附近的桥边,把警察都给吓着了。 结果他往地上一蹲,抱头痛哭。 “我疯了,我压力好大,我真的好烦啊。” 每天加班到十一二点。这边加着班,另一边女朋友没带钥匙,催他回去送钥匙。 赶时间,慌不择路逆行,又被交警拦下,于是爆发了。 小伙儿需要发泄,而交警的反应,简直可以用柔情似水来形容。 “你发泄一下也可以,我们在这里守着你。” “男孩子有情绪,就发泄出来,有什么丢脸的。 发泄完了以后,自己再擦干眼泪,重新去生活。” “你不是他, 永远也不知道那有多痛苦” 可惜,不是每个崩溃的成年人,都能被这样温柔对待,都能撑到重新开始生活。 不到一个月前,一个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在微博上留下遗书一封,就在学校实验室里上吊自杀了,年仅25岁。 杀死他的,就是生活里日积月累的崩溃: 疫情耽误了半年的实验进度; 实验设备频频罢工; 好几个通宵赶出来的实验数据被老师一口否掉;延毕没有悬念,就业形势又很严峻; 甚至,吃圣女果拉了好几回肚子。 很多人不理解,怎么能因为这些就自杀呢。 “人生挫折多的是,刚过三分之一就放弃”,“懦夫行为”。 甚至有微博大V不无刻薄地评论:死得挺好。不坚强点就不配活着。凭什么死者为大,XX死了就不是XX了? 我深感愕然的同时,忍不住想起曾经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提问。 以“年轻时候干什么去了”为由,拒绝施舍街边乞讨的老人,合理吗? 高赞回答分享了一个美国Abc电视台做的节目,也是社会实验类。 一名流浪汉拿着好心人施舍给他的20美元,走进一家餐馆,想要点东西吃。 虽然他一遍遍地强调,“我会付钱”,但服务员还是赶他走。 “如果别的顾客同意你在这里用餐,你就可以留下。” 流浪汉向周围的人求助,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 “我们不想掺和这事儿,这餐馆又不是我开的。” 图源YouTube “在这买吃的打包带走没问题,但不该在这吃。” 甚至还有人羞辱他,“服务员,去厨房地上扫点面包屑给他吧。” 只有一位老人,对他抱有恻隐之心。 当服务员拒绝给他倒水,老人把自己的水推给他。 他跟服务员说:“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低谷,你就不会知道那有多痛苦。” 服务员辩称:“我跟他不同,我会工作。” 言外之意是,流浪汉现在的处境,是他自己游手好闲造成的。 老人依然心平气和地解释:“我们都工作,但总有时运不济的时候吧。” 服务员不听,坚持把流浪汉赶出去。 老人情绪上头,拿起纸巾擦了擦眼泪。 他微微提高了声音,质问服务员:“你就没有不好的时候吗?你从未需要过帮助? 你从来没有遇上事,让你生不如死?让你挣扎着想要走出来? 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可怜人经历了什么啊。” 也没有人知道老人年轻时经历了什么,会让他如此受触动。 他一直在说:“每个人都有难熬的时候,要是有人拉你一把,可能就熬过来了。” 那些以“年轻时干什么去了”为由,指责路边乞讨老人的人,本质上,和那些指责自杀是“懦夫行为”的人是一样的。 他们未必是坏,只是天真地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 反过来,如果你老年潦倒,或者遇到挫折就轻生,那一定是不够努力,不够坚强,就不配活着。 这种强者逻辑,如果用来激励自己,倒也没什么问题;但用来评判别人,就很残忍。 就像我们之前写“2元女子宿舍”的文章,有人质疑,那么多就业机会,这群底层女人怎么会过得这么惨,一定是她们不努力。 后来,我在后台看到这样一条留言:“她们真的是不努力吗?她们真的懒吗?都不是,有些事真不是靠努力就可以的。” 写这条留言的人,和上面视频里的老人,都是温柔的人。 人生有太多不可预料的灾难,个人命运在时代的洪流里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所以,在看到别人落难时,比起棒打一槌,或冷嘲热讽,他们更愿意伸手拉一把。 因为个体的苦难不是孤立的,他人经历的痛苦,也有可能会成为我的痛苦。 就像英国诗人约翰·邓恩在一段著名的布道辞里说的:“谁都不是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敲响。” 永远不要轻视别人的痛苦和脆弱,如果可以,愿你成为一个温柔的人。 也愿你的每一个低谷,都能被人温柔对待。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